[考古]论诗(其六)

(注:整理遗存所发现的未曾发布的一些文字,如下。此文分享和展示曾经思想,仅供参考,不完全代表本人现在的看法)

?◇.⭍./⭍(2020.5.15,本人习惯将数字0写为◇,防止与字母o混淆,本人同时习惯的还有2写得类似 ? ,5写为 ⭍ 曲波折线,上述都是下部连笔)星期5 ~洺予 草稿

于总《论诗》结尾:(这几字是给自己看的。当然如今确实有《论诗》了,叫《现代诗歌概论》,自22年3月所开始筹写的;“其六”是其中一部,其他的暂未找到)

由于个人阅历原因,我的一些看法与观点可能会有所偏颇,所以我衷心希望各位读者对我进行批评建议,在此表示感谢。

①新体诗的创新并不仅局限于新文化运动

如果说新文化运动是新体诗的起点,那么它并不是一个完美的“起点”。与许多新生事物一样,新体诗也需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逐渐完善、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。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,其间也有许多坎坷与失误,如过度细化。新旧混杂等。随时间流逝,这些失误已被逐渐克服,于是出现了新诗繁兴的好局面。但有一点值得注意,我们的新体诗至今之能说“比较完善”,也不能说非常完善,更不能说“发展成熟”——因为艺术这类事物是不可能发展到极致的,除非你能够把几十万个汉字每一种可能的都排列一下。

所以新体诗并不能沿袭前人的套路。艺术不是一个固定的.txt格式,如果凡事都要它有章可循,那么它只能趋向死板,失去生气。正相反,它是允许创作者们自行改变的。拿词来说,即使是填词,也要填出新花样来——何况还有新词牌呢。

或许是我们受以前的影响太深,受的“教养”太多:长一辈的人批评我们,于是我们这也不敢,那也不敢,以长辈的话为尺度,而不敢稍微逾越——于是我们都成了规规矩矩的人,规矩得循规蹈矩。其实,只要不突破底线,创作的空间大有地方在。那为什么说“我们受以前影响太深”呢?宋人有唐诗,既可说是幸,又可说是大不幸。而当今我们亦是如此,我们有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文化优越性,亦可以如此是说。既然如此,我们应在集成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,努力突破“传统”的桎梏。{以下内容现在我看来比较多余:这就是说,我们应该在继承与创新中把握好一个度。诚然如此,(我们的)新体诗才能更好发展。如果你认为新体诗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创新完了,那么只能说你还没真正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。至于例子,实在不胜枚举,此处不作详解。}

补充19年9月(这说明前边还有文,但暂时没有文本)左右所写的论诗:虽说新体诗“开发空间”的潜力较大,但并不意味着旧体诗的“枯竭”。正相反,旧体诗也能从新体诗的发展中取得许多积极有益成分使自己更“年轻”更“活力”。

(如图原稿文,夹于板而摄)

而至于体裁上的创新呢,新体诗______缺少“行规”,因此相对灵活,也相对容易些。翻开上世纪先辈们的书,我们能看到各种风格和类型的诗,在今天更为如此。粗略地,你能看到长诗短诗,再细致点,能看到叙事诗、散文诗、爱情诗、爱国诗与短诗、寓言诗等;从风格上看,那就更多了。

如果把一首四段、每段四行、每行四至九字不等却很押韵“有味”的诗改成“宝塔诗”,共九或十一行,第一行一字,第二行二个字……以次类推,那风格与感情也会跟着变化。同样道理,若在体裁上下功夫,那么无论诗所流露出的感情还是给人的感受都会大不一样。

诗是优美的句子,而优美句子却不一定是诗;诗可以讲故事,而讲故事虽可以有诗意,但终究不是诗(这里隐喻诗可以更多故事性)。诗歌上的创新,是把这种诗变成那种诗,而不是把诗变成“优美的句子”;诗风可以奇特,但绝不能诡异。这就是另辟一条“溪径”,走弯路不可避免,可以避免的是再走弯路;方向岔了不可怕,可怕的是继续岔下去。

江北洺予

20.5.16.

上一篇
下一篇